4月3日晚7点,best365网页版登录于文综楼505开展“在文物纹样中探寻设计的文化元素”主题讲座,我院陈彦君博士担任主讲,部分研究生参加讲座。
讲座伊始,陈彦君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了本次讲座主题的源起,她谈到在写作博士论文中探寻铜鼓纹样的过程,进而引出“记忆中的纹样”等概念,以壮族传统背带、苗族蜡染非遗手工中的纹样为例,指出文物是古代设计的物化形式。陈老师指出,从了解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与造物哲学,到继承传统中的设计的精髓、与当下的时代需求相融合,这是传承与发扬纹样文化的必由之路。
陈老师列举了国际奢侈品牌与中国文物纹样的“撞款”实例,点出当下中国经典纹样在保护层面遭遇到的难题,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视觉认知偏爱简单结构、直线、圆形以及其他简单秩序的特点没有改变。接着,她以日本正仓院的唐代紫檀木画琵琶藏品为例,向同学们展示了古代纹样设计技术的精湛。陈老师认为,不论沧桑变幻,装饰艺术的秩序感依旧随处可寻,虽然人类审美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,但视觉经验仍然存在普遍倾向性。
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余隋怀指出,设计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境界。陈老师认为,于华夏文明巅峰处续写经典、将中国之美转述为世界性的时尚表达具有必然性。她谈到,唐代文物之所以令世人惊叹、唐代文化之所以影响深远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融合性,她以中国李宁、米洛甲等品牌的文化设计印证了现代品牌与传统纹样的相容性。跨越宋元明清,追溯秦汉晋唐,中国的文化复兴正在勾连古今。
最后,陈老师引用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在《设计中的设计》中的表达作为本次讲座的结语:“时代向前发展,并不一定代表文明的进步。我们立足之处,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。创造力的获得,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。如果能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,在我们的身后,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。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,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。”让纹样“活”起来,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工作,一场文物的展览、一次认真的欣赏、一件服饰的选择……我们赋予纹样以活力的机会,或许就藏在这些情境碎片之中。
(陈彦君老师)
(讲座现场)
编辑:卓士裕